ku酷游·荔湾体育馆:老城厢里的活力心脏
清晨六点的阳光刚爬上荔湾体育馆的琉璃瓦顶,老城区的雾气还未散尽,已有三三两两的身影在门口晃动。穿太极服的张姨正对着墙上的镜子压腿,裤脚卷到脚踝,露出常年练功磨出的薄茧;不远处的篮球场上,几个少年正为一次投篮争执,篮球撞击地面的“砰砰”声混着远处早茶店的叫卖声,成了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晨曲。
这座藏在西关大屋与骑楼之间的体育馆,像一块被时光温柔打磨的玉。外墙保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砖红色,却嵌入了通透的玻璃幕墙——岭南建筑的灰塑花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,与现代运动场的线条碰撞出奇妙的和谐。推开旋转门,扑面而来的是混合着橡胶跑道与消毒水味的空气,熟悉的气息总能瞬间唤醒老街坊的记忆: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个破旧的仓库,堆满生锈的铁架和积灰的麻袋,如今却成了 neighborhood 的“能量站”。
二楼羽毛球场永远热闹。退休的王叔戴着老花镜,正手把手教孙子握拍:“手腕要放松,像摸鱼一样……”话音未落,对面的阿婆已发来一记高远球,王叔慌忙后退,球拍擦过网带发出清脆的声响。旁边的瑜伽室里,年轻姑娘们跟着教练做树式,呼吸声此起彼伏,汗水滴在瑜伽垫上洇成小团。而负一层的健身房里,西装革履的白领正举着哑铃,肌肉线条在镜子里闪着光——他们白天在写字楼里敲键盘,晚上来这里释放压力,仿佛要把一天的疲惫都甩进杠铃的重量里。
周末的荔湾体育馆更像个小集市。社区运动会的横幅挂在入口处,家长带着孩子报名乒乓球赛,小朋友攥着奖状蹦跳着跑向父母;露天广场上搭起了临时舞台,粤剧团的老人穿着绣花衫唱《帝女花》,台下的观众跟着哼调子,有人甚至掏出手机录像。去年台风“山竹”过后,体育馆成了临时安置点,居民们挤在走廊里分享泡面,志愿者端着热水穿梭其中,那些共患难的夜晚,让冰冷的钢筋水泥有了温度。
夜幕降临时,体育馆的灯光次第亮起,像一颗颗温暖的星。晚风掠过屋顶,带着荔枝湾涌的水汽,混着烤肠的香气钻进窗户。张姨收起太极剑,和邻居们坐在台阶上聊天, discussing 今天谁家的菜谱;少年们抱着篮球走出大门,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,笑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。
有人说,荔湾体育馆是座“没有围墙的博物馆”,收藏着老城区的烟火气;也有人说它是“城市的充电宝”,给快节奏的生活注入活力。于我而言,它更像一位沉默的老友,看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成长、相遇、分离,又重逢。当暮色完全笼罩西关时,体育馆的灯依然亮着,照亮的不只是运动场,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——这大概就是老城厢最动人的模样吧。
留言: